产品中心

华体会体育

乳业新国标之争持续 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


来源:华体会体育    发布时间:2023-12-26 01:44:13
  • 产品类型:

    生鲜牛乳简称生乳、生奶或原奶,是指刚刚挤出来的,未经任何加工和热处理的牛奶。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详细介绍

  生鲜牛乳简称生乳、生奶或原奶,是指刚刚挤出来的,未经任何加工和热处理的牛奶。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介绍,包括《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在内的66项乳品新标准,是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经过一年时间完成的,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核检查通过,并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根据新国标的强制性规定,生乳细菌总数不允许超出200万个/毫升,蛋白质含量最低为2.8克/百克。

  而按照1986年《生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规定,最优级别生乳的细菌总数不允许超出50万个/毫升,蛋白质最低值为2.95克/百克。从这两项指标来看,新国标对生乳采购的标准不升反降,反而不如25年前制定的标准,这也成为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质疑新国标的主要依据。

  “经过25年的发展,乳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好了,怎么能把标准降到如此低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表示,世界上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个/毫升,丹麦是3万个/毫升,新国标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标准拉得更开。”

  对此,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孟瑾反驳道,1986年的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Ⅲ级低于200万,Ⅳ低于400万,“新国标将400万个/毫升调整为200万个/毫升,不能说是倒退,应该说是要求更严格了。”

  至于新国标为何将生乳蛋白质收购的最低标准降低了0.15%,那达木德表示,如果执行更高标准,7成奶农将杀牛。他解释说:“大家都希望对乳品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就有些脱离真实的情况了。”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比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由于不是标准化养殖,奶农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因此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不稳定。

  通常,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3个月的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据农业部调查,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百克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某乳品企业6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百克的比例分别达75.8%、33.8%和24.9%。

  然而,对于新国标是为了照顾中小奶农的利益这一说法,王丁棉并不认同。他表示,新标准实施一年了,奶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大实惠。按说国内的乳品需求量开始上涨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有的地方一斤原奶价格掉到1.2元,更不可思议的是8毛钱的,连饲料和人力成本都不够。如果销路好,获利丰厚,奶农怎会是轻易退出呢?

  奶农没获利,国内消费者也不买账。王丁棉表示,现在很多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买国外的乳制品,在国内不惜高价买、出国大包小包带、冒着不辨真假的风险网上代购,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老百姓对国产乳品的消费信心下降。王丁棉认为,降低标准,获利的是乳品企业。饲养成本降低,企业非常容易收购低价奶源,有条件以更低价格占领市场。

  “许多人混淆了原料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两个概念。”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秘书长、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表示:“新国标是由70多个专家经过充分调研、慎重考虑、严密论证而最终制定出的,是规范乳制品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和维护数百万奶农利益均衡协调的产物。”

  “目前的新国标之争更多地源于公众因误解而产生的恐慌。”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不应夸大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区别而妖魔化常温奶,也不能因为生乳标准的下降就危言耸听,误导和吓唬消费者,“让多少人以为那200万细菌是要活活喝下去呢!”

  “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孟瑾表示。

  内蒙古奶业协会理事、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系教授薛孝先指出:“细菌总数所对应的是生乳,并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乳制品成品。国内乳制品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原奶都是经过超高温灭菌,不存在原奶直接入口的问题,最终制成的奶制品也全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薛孝先也认为,无须担心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影响到牛奶的营养价值,喝牛奶不是为了补充蛋白质,而主要是为了补充B族维生素和钙等无机质。

  方舟子表示,蛋白质是一种必需营养素,我们每天都必需补充它。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一天需要的优质蛋白质为48克,人类能从食物中获得,一个鸡蛋就含有大约6克优质蛋白质。与此相比,牛奶少掉的那0.15%的蛋白质是可忽略的。

  对于王丁棉抨击新国标全球最差的言论,一位乳业内部的人说十分不解:“日本的国家标准是生乳中的菌落总数低于400万个/毫升,菲律宾没有国家标准。而且日本国家标准虽然是菌落总数低于400万个/毫升,但企业的标准都很严格,收奶时的标准是1万个/毫升左右。”

  “国标是一回事,我们企业自己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企业表示其实对新国标并不在乎,新国标制定的只是行业“最低标准”,是一个奶源收购合格的“入门门槛”,企业都有自己的严格标准,甚至比发达国家乳品企业的还严格。

  据资料显示,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2007年牛奶总细菌数就已经控制在10万个/毫升以下,福建长富2010年全年奶源细菌数的平均数仅为7.95万个/毫升,这远高于200万个/毫升的国家标准。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表示,如今上海地区生乳平均细菌数为每毫升5.6万个,不少地区乳企执行的标准甚至都不逊色于海外乳业标准。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资深专家陈莲芳介绍,乳企在收购奶源时大多会分等级采购,不同的蛋白质含量和卫生指标,按不同价格收购;收购回来后,也按所生产产品需求来分配,比如若是按新国标收来的奶源,只能做常温奶、冷饮等产品,而蛋白质高、细菌总数低的优质奶源则用之做高端奶如酸奶、奶酪等。

  “乳制品行业经过两年的整改,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产乳品质量是可靠的。”在7月3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

  他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乳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调整期。“国务院发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这在饮食业中是第一个;工信部修改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行业实行准入制;农业部颁布《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工商部门对乳制品的流通实行流通许可证……”

  陈莲芳表示,争论的焦点应该是奶农利益和奶源质量。他建议,国家或当地政府对奶农进行分类,对养殖奶牛设定准入门槛,比如善于养殖奶牛的奶农,扶持他形成规模,而不会养殖的则引导其去种植优质牧草,并进行补贴,“这样既能提高奶源质量,又解决了奶农利益问题。”

  “解决奶农利益”和“提高奶源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两个方面都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时,我们所喝牛奶的品质就会得到根本保障,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就得到了根本保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次新国标之争确为中国乳业的机遇。

  据了解,卫生部正依法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做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而农业部也正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使用不相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记者 郭丽君 通讯员 张小龙)

  目前,我国液态奶市场大致上可以分为高温杀菌的常温奶和低温杀菌的巴氏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围绕新国标的争论,与其说是南北奶业协会的标准之争,倒不如说是主攻巴氏奶为主的城市型乳品企业与主攻常温奶为主的基地型乳品企业的两大阵营之争。

  在国际市场上,常温奶与巴氏奶都有自己的流行区域,巴氏奶已在全球的奶品消费市场中风靡多年,曾是许多国家牛奶消费的主流产品。但当前,许多国家出于环保、低碳的目的,都在推广常温奶。例如英国常温奶的市场占有率只占了不到10%,在欧洲国家中是较低的。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让常温奶占到90%。

  欧睿国际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一些欧洲国家基本上只喝常温奶,常温奶的市场占有率比中国还高,例如比利时为96.7%,西班牙为95.7%,法国为95.5%,葡萄牙为92.9%

  在中国,常温奶占据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巴氏奶占有率不到30%。而且,巴氏奶的上涨的速度缓慢,只有2%—3%,常温奶、酸奶和含乳饮料增幅均超过15%。

  至于巴氏奶和常温奶孰优孰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专门做过实验作比较。根据结果得出,无论是钙的吸收率、钙对骨密度的影响,还是蛋白质的功效,二者都没什么大的区别。

  事实上,2000年以前,在国内乳制品市场上,巴氏奶也曾经风靡一时,垄断8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但由于巴氏奶对储藏、运输设备要求比较高,价格偏高,加之保质期短,容易过期,而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

  常温奶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是因为中国国情。由于常温奶具有保质期长、可以远距离运输等优势,更适合在二线城市等地区推广。而随着城镇和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在对乡镇市场的争夺中,巴氏奶因为先天不足而逐渐被常温奶所取代,以蒙牛、伊利为主的常温奶企业逐渐开始向全国扩张,并建立起全国性品牌。

  采用巴氏消毒法加工的牛奶,以63℃加热30分钟或者72℃加热15秒,将有害微生物杀死,把对身体有好处的微生物保留下来。由于其热处理条件温和,巴氏奶的口感比常温奶要好。不足是需要低温冷藏,保质期也仅能维持3到7天。

  在牛奶工艺流程中,采用超高温灭菌技术,即135℃至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能将牛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具有保质期长的优点,保质期在一个月或半年左右。

  中国乳业新国标因为两项指标的变化蛋白质和菌落总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蛋白质关乎牛奶营养,菌落总数关乎牛奶安全。一个营养、一个安全,是牛奶质量的两项重要指标。社会对此如此关心是理所应当的。

  一杯牛奶,影响一个民族的体质。这是牛奶厂商广告经常爱用的理念。也正因为如此,牛奶已成为千万家庭中最普通的消费品。家长们最经常嘱咐孩子的话,就是多喝牛奶。可以以此推理,牛奶的质量,也影响着人们身体的素质。

  乳业新国标制订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保障牛奶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的规范生产,使政府部门的监管有章可循,提升民族奶业的生产管理上的水准,最终目的是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但此次乳业标准的争论,却引起了花了钱的人乳品安全的怀疑。事态的演绎与乳业新国标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驰。连专家也说,中国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标准的确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应该说,一个好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一个有缺陷的标准极可能毁掉一个行业。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警钟还在耳边回响,乳品安全绝不容掉以轻心。乳业标准究竟是应向上看,还是应向下看,值得标准制定者深思。

  向上看,喝牛奶的消费者利益最应该首先得到保护。公众健康事关重大,不容许有半点含糊。牛奶生产标准逐步的提升,不但可以保护消费者,提高体质,还能大大的提升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向下看,放松监管口径,降低品质衡量准则,是为了照顾中小奶农,以及产奶的“牛情”。有人说,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过分强调蛋白质含量,部分散户达不到要求,才被“逼”造假。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步子迈得太大了,中国乳业才要垮。

  然而,这样的结论难免让人质疑,“向下看”的乳品标准如何能激励制造商提升产品的质量?如何能促进中国从乳品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这种不是督促、协助乳品生产者提高喂养质量的标准,表面看来是用心良苦的监管方式,却有可能延长我国奶业粗放式经营的时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长期采用低标准,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消费者所抛弃,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靠百姓对品质衡量准则的不知情来维护市场是不可能的。新国标之争,今天不出现,迟早也会出现的。

  中国乳业的重生之道,在于构建开放的市场环境,让企业通过以质量取胜的竞争,赢得民众信任。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必须在尊重消费者利益,尊重奶农利益的前提下,以科学透明的方式,建立起普遍遵守的行业规则。

  当前,乳业新国标的制定确需考虑多种因素,但是与国际标准接轨,更好地满足那群消费的人需求,才是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中国乳业的希望所在。

 
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春华路    服务电话:0872-2335866
传真:0872-2335808    邮箱:/
华体会体育版权所有©2018-2023
滇公网安备53290102000372号 滇ICP备12002676号